吉林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化学)


一、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包括办学历史、专业方向,学科特点及学科评估情况

前身为吉大化学系,1952年设立并开始招生。二十世纪末,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合并为化学专业。首批建设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拔尖1.02.0的高校及专业,且为拔尖人才培养化学方向召集单位。2007年化学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2018年入选吉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高水平专业,2019年入选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201912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化学学科被评为A。学科的全球ESI排名进入2020年升至27位(全球前1‰学科)。

从专业设立伊始,高瞻远瞩,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研素养的全面训练。自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学生中当选两院院士人数位居全国化学学科前列(改革开放后培养出中科院院士9人,工程院院士3人)。已成为吉林大学最具创新性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出了一大批致力于基础学科研究的优秀科研后备人才。学生广泛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公司、国内外企业和国家机关等单位。

2.师资队伍

化学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2人,其中教授194人、副教授105人(博士生导师159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1位,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2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位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任务。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目前学院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一流课程1门。2001年以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国家级教育技术一等奖2项,出版教材50余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5本。

学院是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吉大化学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化学学科排名全国第四。学科建有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春化学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微结构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未来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和部委科研平台,以及14个吉林省级科研机构。

依托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生命国家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科研机构及境外科研机构,搭建了一个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不同需求学生的进阶式基础能力及科研实践训练平台。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学校通过高考招生、动态选拔、在校生选拔等形式开展强基计划学生的遴选。入学后,按照“以学业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和学术潜质为核心”的原则,实行动态调整,每学年加权绩点不低于3.0。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通过阶段分流退出强基培养计划,学院将依据吉林大学强基学生管理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学生的动态进出。

2.本博贯通培养的办法

为加强学生能够有深度的学习和深度科学研究,入选强基计划的学生将适用本博贯通式培养、课程贯通。按照教育部“强基计划”总体要求和学校研究生推免相关政策要求,达到培养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2021级开始,参照化学专业毕业学生要求,学生总学分需达到156学分,其中:通识课程65学分,专业课程教学学分75 学分,独立实践8学分,课外创新培养计划8学分。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并通过培养方案的全部教学环节之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强基计划(强基班)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化学专业建设,注重加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与学科交叉融合、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设有单独的培养方案,小班授课,国际化培养。实行全程导师制,学生均配有专属学术导师,负责学业规划及科研训练。学生可广泛参与由院士主持的大师讲坛、学术论坛。利用学院搭建的校内外、国内外课外实践平台广泛参与多元化课外实践课程及项目,如院士负责的科学实践课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化学-生命、化学-电子、化学-医药、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考古等以化学为中心的交叉融合式科研训练项目。

1.学分制:为鼓励和引导学生“理论+实践”的学习方式转换,学校在校、院两级分别为学生设置灵活的学分置换办法:强基学生在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学习时,可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综合科研训练、海外研修经历、国外在线课程、独立科研项目均纳入学分互认和置换体系,对在上述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经学院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灵活置换为选修课程或课外学分,以减轻学生的课业学习压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

2.导师制:学院设立了“科研导师”、“学业导师”和“生涯导师”的三导师制和班主任制。院士、杰青等一批科研精英和教学名师组成的导师队伍,能够针对本科学生在基础学习和实践问题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并通过朋辈教育提升沟通效率,建立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制度。

3.小班化:化学基础课程全部小班授课。配备一流的主讲教师,徐家宁等国家级“教学名师”,使学生保持与名师名家的零距离接触。此外,由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和一大批高水平的教授组成强基学生培养教学团队,保障了学生能够在高水平师资授课的平台学习。

4.学术资源开放: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化学国家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生命国家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等向参与计划的学生全面开放,学校通过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开辟第二校园,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条件和机会。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意识,学校、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尽早参与科学研究。

5.国际化:学院目前形成了一个“走出去、请进来”的多元化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广泛借鉴国外优秀教材,聘请国外高水平专家名给本科生讲授理论课程。优秀学生与优秀教师能够进入国外一流高校进行短期的教学和科研训练,建立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习热情与责任感。与国外高水平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各种比赛、竞赛。目前已形成多元、多样式交流形式,满足学生国际化个性学习的需求,吸引发达国家高校的化学学科学生来华学习交流,建立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密切交流机制。

五、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

《365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I-IV》、《365体育》、《365体育》、《PYTHON编程基础》、《365体育》、《365体育》、《大学英语AI-VI》、《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等。

2.专业教育课程

《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等。

3.特色课程

《365足球》、《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体育》、《365足球》等。